记得十年前,中国男篮一直是亚洲霸主,即使在姚明退役后短暂丢失冠军,在2015年,宫鲁鸣也带领以易建联为核心的新男篮重回亚洲巅峰。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澳洲加入亚洲杯,易建联退役后男篮始终没有核心人物,此消彼长,男篮落后的越来越多。那么除了核心人物的缺失,男篮还差在哪?我们还有追赶的机会吗?
澳洲、欧洲球队与我们最大的鸿沟,在于体系与个人能力。他们自小接受的青训,以及在联赛中的打磨,都遵循着一套成熟的体系与打法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球员,彼此间默契十足,即便临时组队,也能迅速形成战斗力。没机会就果断出手,这种自信与果敢,源于他们对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能力的高度信任。就好像这支澳洲男篮,集训时间相比中国男篮少了很多,但他们在场上的配合一点不生疏。
反观中国男篮,球员们在成长过程中,个人能力的培养本就存在短板,体系的搭建更是磕磕绊绊。在赛场上,球员一旦未按照教练既定战术执行,哪怕自认为是绝佳的投篮机会,也会立刻被换下,还会遭受批评,随后在板凳上度过漫长的几分钟。如此一来,球员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压,在关键时刻,往往犹豫不决,错失良机。
近期欧洲的诸多热身赛便是最好的例证,比赛中我们看到欧洲球队的打法看似 “不合理”,十个回合里有七八个回合是中国教练眼中的错误示范,大多是顶着防守强行出手。但这恰恰是他们的篮球哲学,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,敢于在高强度防守下创造机会,把握机会。包括在之前世界杯中日本的河村勇辉也是这个打法,绝对的战术地位,绝对的自信出手,当然是基于绝对的个人能力。
CBA 外援的不合理打法,教练表现出极大的包容。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:国家队在比赛最后几分钟,分差仅 5 分左右的关键时刻,国内球员各种犹豫。防守强度达到顶峰时,国内球员参与最后一攻的机会少之又少,不敢强投,即便获得空位出手的机会,有时也难以命中。回忆上赛季的CBA,好像只有新疆队刘炜在最后时刻给齐麟布置了一个绝杀战术,而绝大多数的球队最后一攻还是交给外援。长期处于保守的战术体系和教练的严格管控之下,球员们缺乏在高压下自主进攻的能力和勇气。
要改变这一现状,中国男篮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。在青训层面,加强球员个人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投篮、控球等基本功,同时灌输先进的篮球理念,让球员从小就建立起对比赛的独立判断能力。教练也应转变观念,给予球员更多的信任和自主空间,鼓励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个人能力。只有这样,中国男篮才能在国际赛场上找回自信,打出属于自己的风格,重新迈向辉煌。